【學生快答】揉合瑜珈與潛水的自潛員董家㚬

攝影 /  大會攝影師 
文 / 董家、黃建豪

全球COVID-19疫情的爆發,讓台灣2021潛季的到來不太順遂。而在這段不能下海的日子裡,自由工作者們成為時間的暴發戶。 這些時間裡,我們開始反思過去生活平靜的美好,並從追求更高生活的期望,變成了回到樸實簡單安全無虞生活的基本需求。澄實專訪在這裡成長的學生,讓我們回顧以往的美好,並祈求這波疫情能安然度過 。

第一位專訪的學生家,剛開始其實是來體驗潛水,還記得上課當天,咖啡店突如其來的客滿,讓我們在咖啡店神秘的地下一樓,開啟他的潛水旅程。

家㚬小檔案

簡短自我介紹

各項最佳成績
STA (靜態閉氣):4’00”
DNF (動態無蹼):67m
DYNB (動態雙蹼):100m
FIM (攀繩下潛):15m
CWTB (恆重雙蹼):32m

Q0 叫念帥嗎? 上課起來感覺如何 (每個問答起手式:))

教練身材很好:) 一開始覺得教練超隨性像風一樣,後來覺得自潛也真的是很需要隨機應變,海況總是有意外。教練上課是很安定的感覺,在海訓的時候讓人感到很安心和安全。

Q1 什麼時候開始自由潛水

2020年6月6日,第一堂自潛課。

Q2 為什麼選澄實自由潛水

看到Neil老師 (瑜珈老師) 在限動發了好幾次推薦澄實自潛,開始有興趣想試試沒試過的運動。

Q3 月經來的時候有辦法潛水嗎

可以潛,我經期一般不會不舒服,沒注意過有沒有顯著不同,但會比較放鬆的潛,不會在這時候加強訓練強度。推薦用月亮杯,舒服安全不漏。

Q4 潛水什麼時候感到最快樂

發現自己可以在水下更放鬆的時候。像是與水合為一體,被水包容,感覺很流暢很自由。

Q5 給自由潛水新手建議

享受練習、安全第一 、 Practice and all is coming. 

Q6 自潛之後對生活的影響

我原本是不喜歡水中活動或去海邊的人,不想讓頭髮常常泡水、常常曝曬。自潛後越來越沒辦法不下水,尤其是備賽期間開始規律泳池練習。我變得很期待下水,無論是泳池還是海洋。而且髮質也還是好好的。

Q7 在自潛比賽最深刻的事情

人很多很多但是大家都好安靜和專注。

Q8 瑜珈跟潛水相似跟最不同的地方

兩者都是用身體在練心。在動態中找到專注、平靜、平衡,怎麼用最少力但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動作,認識身心的互相影響,有時候不是身體不行,而是心理障礙,有時身體極限但是心裡還覺得有餘力,瑜珈和自潛都在不斷找身心連結與平衡。

瑜珈老師最常說:不要閉氣,動作配合呼吸,用鼻子呼吸。可是自潛準備全呼吸、恢復呼吸都是用嘴巴居多,帶著面鏡也不太能鼻子呼吸。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習慣口鼻呼吸轉換使用。

Q9 COVID-19疫情之後,想去哪裡潛水

貝加爾湖。也想去埃及。

Q10 剛開始潛水時後表現如何? 感受如何

一開始其實滿混亂的,不習慣全身裝備,不習慣浪,前幾次在海裡都沒有很清楚自己身上發生什麼事,快下快上,而且一直好想呼吸。

Q11 學習潛水第一個遇到的瓶頸

技巧瓶頸是平壓一直做不出來,卡了近一個月。

第二個是容易緊張,這個持續比較久,A2海訓時,因為在水中肩頸緊繃,後續我會頭痛幾天;上A4準備呼吸看著沒有盡頭的深處心跳加快,第一次考核20米拖面鏡還被教練救援拉上水面。不過練習越多,跟著泳池和海訓,和同學們、教練們一起練習,開始漸漸找到一些方法覺察自己的狀況,找出緊張的原因,練習接受和放下。

感謝今天的學生幫我們回憶了美好潛水的經歷,澄實希望透過每集的問答分享,讓對海有渴望卻還未接觸的同學們知道將來可能會面對的問題。同時也提醒上過課程的同學自己在這過程中非常努力,而且很認真感受在水下大海給你的回饋。回過頭來說,自由潛水一直都是你認識自己與大海的一個跳板,在水下每個人都要坦白自己,套句家說過的話,「自由潛水的練習,像是通往瑜珈三摩地的捷徑。海水幫你屏除了聲音的干擾,視覺的干擾,剩下的就是你跟海而已。」。

未來我們將邀請更多同學問答,談談他們對自由潛水的感受是喜是悲。希望能邀請工作室在不同階段的學生,談談他們看到的海聽到的聲音。好了,我們希望快海裡見。